香港的翡翠玉石行业已经历了四代人的历史。在二战时,中国很多人为了逃避战火而搬来到香港,香港的翡翠玉石行业是二战后才开始的,当时翡翠界有两大帮派:上海帮和广东帮。上海帮一般都是在二战前时在中国大陆已经开始经营翡翠,而广东帮相对比较后期,大部分都是二战后才在香港开始。
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翡翠玉石加工行业在香港开始蓬勃,当时社会上很多人为了生计而学一门手艺傍身,当中很多人由学凋刻、镶嵌进入翡翠行业,而建东珠宝创办人的父亲亦是六十年代从翡翠凋刻学徒开始入行。当时的翡翠首饰,除了由缅甸直接进口翡翠原石到香港加工之外,还有些首饰来自清朝的翡翠玉器改造而成,当时的玉器商人会买一些翡翠古董回来,切开成数件小件再做首饰,因当时古董玉器价格并不高,商人看到利润空间而将珍贵的清代翡翠饰品破坏,并做成当时流行的款式销售,现在回看这段历史,实在有如煮鹤焚琴般浪费。
到了七十年代,香港及东南亚国家经济起飞,越来越多华人累积了财富,对高级珠宝和翡翠成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,当时很多玉器加工师傅转型成为玉器商人,因当时中国大陆尚未开放改革,在此机缘巧合下,香港在七、八十年代成为了全球最大翡翠进出口市场,而当时正值台湾经济急速发展,在八十年代大部分的高档翡翠都被台湾收藏家买去。
九十年代起,中国大陆经济开始起飞,对翡翠成品需求大幅增加,中国内地越来越多人从事翡翠行业,当中有些是家族在文革前曾经经营翡翠,改革开放后由年轻一辈重新接手。大陆翡翠商人直接由缅甸购买原石,运到广东平洲、揭阳、四会等地加工及销售。正因中国市场内销强劲,加上香港、台湾等地经济没有明显增幅,在此消彼长下,翡翠主要交易市场渐渐由香港转移到中国大陆,香港的翡翠行业地位也开始失去优势。
现时香港的整体翡翠成品销售额已不及中国大陆的五分之一,每年逾1000亿港币的翡翠原石由缅甸直接运到中国大陆加工及销售,不需再转经香港加工,香港已保不住翡翠行业龙头地位。香港翡翠行业正处于非常关键时期,既要保住独有优势,更要以开拓创意产业转型,令香港再次成为带领翡翠行业的龙头。
虽然香港在全球翡翠成品交易市佔率已大不如前,但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和零关税的优势,依然是国际珠宝首饰最重要的进出口市场,而每年有三个国际级的大型珠宝展在香港举办,而九月香港珠宝展更加是全球成交额最大之珠宝展览,加上多家国际知名拍卖行每年将最重要的珠宝首饰包括翡翠,安排在香港进行拍卖竞投,以上都是其他城市难以複製的优势。对于未来香港翡翠玉石行业的定位,应由传统的进出口及加工中心,转型为创意文化中心,香港拥有中西文化交汇最频繁的优势,可以成为一个推广翡翠文化平台,通过拍卖会和展览,在创意、文化、历史、工艺、知识、鑑定、市场资讯上作全面交流,将翡翠艺术推广至全球普罗大众。